感谢关注家校社共育工作服务网官网
  |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两会谈教育:家校社共育再成焦点
添加人:委员会     添加时间:2023-03-09     阅读: 1169 次

640.jpg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育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多位委员提交了相关议案。毫无疑问,家校社共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值得教育界人士投身其中,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的伟大事业。一起来看委员声音。


两会·洪伟委员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是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全国政协委员洪伟表示,课后服务存在的诸多难题亟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破解,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形成校内、校外课后服务联动良好格局。


洪伟谈到,随着国家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的出台,各地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体系零散、落实表面、合力弱化等问题。“学校逐渐意识到要在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在洪伟看来,课后服务既是教育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校、家、社协同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是破解上述困境的一个有效路径。洪伟建议,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鼓励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挖掘师资力量、研发相关课程,又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挥组织优势,鼓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就近参与,提供“家门口的课后服务”。


两会·张芸委员


张芸建议,学校教育要适度退位,为家庭教育腾出时间、空间,尤其是要将“双减”促“双增”落实到位,在提高课堂质量和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家庭教育的开展腾出时间和空间。


张芸还建议,社会要为教育保驾护航,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建设教育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两会·李灵委员


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青春期情绪波动、学业压力较大等容易诱发不同的心理问题。


为此,李灵在做了大量调研和家访后呼吁,加强落实中小学生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和培训;加快乡村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预警预防;推进家校共育,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两会·黄花春委员


建议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对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偏远地区加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黄花春认为,一定要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念植根下来,同时教育部门要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配备管理,尽快给乡村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对全体一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题培训,监督引导学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逐步在乡村学校建立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两会·孔凡萍委员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法治成果。


家庭教育既需要不断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主体责任,又要整合家庭教育人才资源,优化组建家庭教育指导老师队伍。威海市立足两年内培育百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千名家庭教育志愿者、万名家长的目标,优选102个社区家长学校,实施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常态化开展“家庭会议”“家长读书会”“亲子阅读”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系统全面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培养一批懂家庭教育,会方法、能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及理念的志愿者和骨干家长。


威海市将在构建有效的家庭教育体系上持续用力,纵向形成体制健全、制度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横向健全资源丰富、协同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纵横交错,共通共融的家庭教育体系,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