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家校社共育工作服务网官网
  |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家校社共育护航孩子成长
添加人:委员会     添加时间:2023-02-20     阅读: 1073 次

ce9897a2029841dab48812b0ea6084c1.jpg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立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家庭成为人生启蒙的源泉、学校成为铸魂育人的摇篮、社会成为成才为学的后盾、教师成为人人称赞的良师,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并探索解决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


当前,家校社共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不够。很多家庭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父母对孩子缺乏爱的表达,缺少爱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表现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甚至有的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削弱了教育的作用。二是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其一,表现是不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二,全社会关爱教育的意识未形成。认为教育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没有在社会中积极弘扬正气和优秀传统文化,如影视、书刊经常出现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腐蚀了青少年,正面教育的作用被反面影响冲击、削弱了。其三,社区教育活动作用发挥不充分,活动内容以及方式单一,未能积极吸引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三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表现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学校长时期的正面教育,有时被父母不负责任的言行而否定,有时受社会不良风气而影响。同时,学校与家庭沟通不充分,配合不到位,责任边界模糊等现象也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家校社共育效果。


家校社共同发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慈爱,启迪灵魂。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慈爱的父母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匪浅,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学会如何去爱。慈爱的父母,会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简单,会用心陪伴孩子,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


老师厚爱,启发未来。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以爱育爱,以心育心,是可以点亮学生心灯的人,是孩子学习、思想、行为和生活的领头人,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老师厚爱,就要对孩子怀有真诚的感情,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孩子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用情去感化,用理去说服,走进孩子的心灵,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独特之处,也许爱就在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便可以启发孩子的未来。


社会关爱,启发斗志。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长,社会若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教育环境,提供正能量的磁场,提供校外学习的场所,提供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将不断启发孩子们的斗志,激励孩子们为做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家校社共育,犹如建设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家校社共育机制


明确主体,有效指导。学校教育必须根据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家长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让每个孩子克服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以爱育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同学的友爱,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教育要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能量,宣扬优秀传统美德的氛围,为孩子们提供校外活动学习场所,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教育。


有效沟通,强化协作。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实际和不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培植正确的观念,形成适应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配合,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家校间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家长要信其师,教师和学校要靠其家。家校之间要想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必须要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信任,通过沟通统一思想,不断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并且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问题。


搭建平台,建章立制。学校作为家庭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要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平台,提供空间,建立制度,通过成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会、教师家访、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下发告家长书、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设立校长信箱、开通家校联系热线、开展亲子活动等,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给家长提供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要把握好度,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不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孩子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社会也要搭建平台,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孩子们的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来源:十堰日报冉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