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9051449号-3

扫码关注
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可行性,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要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化建设,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模式,建立高水平“家校社”合力育人体系,全面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互补的“合力效应”,增强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特征
彰显时代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规定,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家校社”协同育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连接,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升华,打破传统教育中家、校、社完全分割的状态,形成家即是校、校即是家、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中办、国办“双减”意见的公布,如何让学生减负落地,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极具必要性。“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家庭、学校、社会都极具必要性。一是能够增强育人意识,进一步明确育人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行行都有育人功能,调动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够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相互衔接,克服“5+2=0”的现象。三是能够提升育人能力,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让办家长满意的教育成为现实。
富有可行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各自领域有着具体职责和运行规律。受时间、地域、工作等因素影响,“家校社”协同育人让家长、社会单位经常深入学校一线是不现实的。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师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员无论在哪里,都可通过网络注册加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都是与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密切相关的,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复杂活动,教育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
拓展协同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协同”一词来自协同学,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组织或者个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项事情的过程或能力,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具体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尽管相对独立,但是育人目标一致。协同学为三方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解决了协同育人过程中如何形成合力、保持动力、及时反馈、保障到位等问题。
遵循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当代教育学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其中,家庭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支撑保障,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充分表明家庭遗传素质和自然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与教育分不开,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政府主导。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关键的协调和主导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协调领导机制,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要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提供经费保障,定期进行督导考核。
学校组织。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是指导者、组织者。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规划,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建立家长学校,并通过家长会、家访、社会开放日、社会实践等形式,定期组织家校社交流活动、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家长参与。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长是配合者、参与者。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家长应当树立正确观念、丰富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技巧能力,坚持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家庭教育。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
社会支持。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是支持者、服务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提升家长、师生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组织支持和参与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作者:步德胜(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